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管理
新工科视域下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重情怀、强实践、重创新
发布时间:2023-11-21浏览量:582

当前,建筑行业中的传统建造方式受到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智慧建造、BIM技术、工业机器人等新型建造方式和技术的冲击,建筑行业、企业以及从业人员都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与传统的建筑工程类专业人才相比,未来的新兴工业、新经济需要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既要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又要具备“学科交叉融合”的时代特色,使学生不但能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当前问题,而且能够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应对将来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在技术上引领行业发展。这对以培养从事建筑工程施工与管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土建施工类专业的育人模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高校是培养社会优秀人才的高等学府,随着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对人才的需求也更趋于多元化。如今开拓创新和科学发展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主旋律,传统的以“制度”和“管理”为本位,以牺牲学生个性发展为代价的整齐划一式教育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消除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学生实践能力、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重情怀,落实立德树人

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震撼了世界,作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更应该热爱我们的祖国,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奋斗,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学校是育人的场所,育人之本在育德。习总书记也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那就只是在灌输知识。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学生爱国情怀和文化自豪感的培养,全课程思政,让所有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共同承担并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细水长流,润物细无声,增强学生爱国情操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其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意识,增强社会主义责任感,使其具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发自内心的热爱祖国热爱党,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二、强实践,落实德技并修

学生的就业岗位是职业院校专业育人模式开发与设计的根基与逻辑起点,根据企业岗位能力分析倒推岗位所需求的知识、技能与素养,通过课程的实施满足岗位需求。传统高职院校注重理论教学,把实践性教学视为理论教学的一项辅助环节,其目标是检验理论教学中的某些理论内容,以增强高职院校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直观理解,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分析运用能力。

首先,科学的设置实验、实训和实习课程,提高实践比例,实验项目和实训项目要对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实践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设计性、综合性试验和实践操作方面的考核,重视最具培养学生时实践能力的毕业实习环节。同时积极开设基于学科综合的实验研讨课,将传统的以课内实验为主过渡到以专题实验为主,使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其次,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依托学校企业“校企一体”的办学优势,学院与建筑行业内龙头企业深入合作,强化学生“六技六能”的培养,企业工程师进校作报告、开设企业讲堂,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在校学生进企业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实践等,让学生身临其境。目前,经过合作已经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有二十余家,建立了较为丰富的校外实训基地。

再次,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利用专业优势和技能特长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积极开展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健全学生课外协会等社团组织,加大对专业社团的指导力度,带动全院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定期组织校园竞赛,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开展科学研究、并以成果的方式参加校内外不同层次的竞赛,真正实现“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转变。

最后,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式培养,通过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符合、适应行业要求。在入学教育阶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职业意识,深入了解他们所从事行业情况,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从而在学校学习期间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然后通过实习实训基地的岗位实习和实训来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在岗位实习实训期间,要引导学生从了解具体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入手,了解要完成这些任务需要掌握什么技能等。为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符合行业需要,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专业建设必须与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结合起来,设置一些与职业资格考试相关的课程,比如建筑CAD、BIM技术应用、建设法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等,并建议学生毕业时至少持有一个专业技能证书。

三、重创新,激发创新潜能

在传统教育观的指导下,教师对教学工作的“主导”作用被放大,学生主体地位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早已习惯了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毕业丢笔记的学习过程和教学方式。学生所要求掌握的都是“结论”,唯书、唯师、唯上,思想受到了严重的束缚和禁锢,久而久之学生会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得不到培养,陷入理论与知识脱节的泥潭。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应在通识教育基础上进行宽口径专业培养,按照“加强通识基础、拓宽学科基础、基础教育分层次、专业教育分模块、凝练专业主干、灵活专业适应”的要求,形成以通识基础、学科基础、专业主干为主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入学后在一级学科范围内进行基础课的学习,然后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专业模块,进入相应专业学习。由于有共同的学科基础,学生在一级学科内的基础学习可以获得更为宽广的基础知识,在这个基础上再选择专业模块,更有针对性,也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完成其个体素质的塑造,达到个性化学习的目的。

重新定位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作用应由“授业”向“授渔”转化、由“解惑”向“引惑”转化。教师自身要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以及创新的行动。通过师生间教学互动,可以将教师的专业知识、人生经验、科学思维方法、创新人格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更有目的、更自觉地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激活大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和创新的主动性,增强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和敏感性。

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改良授课模式,引入案例式教学、项目式教学和混合式教学等,师生互动式课堂教学,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应给学生留下创造性思维的空间,把关注点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上来,注重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多向思考、科学想像等创新思维能力,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学术沙龙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探究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汲取知识、应用知识的习惯。

总之,新工科视域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就是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一线需求,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理论基础够用、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级创新人才,总体设计应遵循“强化基础、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拓宽专业、提高素质”的原则,重点突出创新,全面深入地开发学生潜在创造力;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突出创造性思维;注重个性发展,让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得到充分发展,以开发其创造潜能;注重启发诱导,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心理素质。